讀後感《Die With ZERO》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
Perkins的觀點十分鮮明——人生最大的錯誤,就是一味地累積財富,卻忘了金錢的本質只是工具,用來換取經歷和快樂。 他指出,絕大多數人只是機械式地將錢儲存下來,等到某一天離開世界時,只留下一大堆遺產,卻沒來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。
他在書中詳細講解「如何安心把財產用到歸零」的方法:包括規劃醫療保險、年金、預估壽命和開支,還有在家人或慈善組織真正需要時把財產分配出去。如此一來,財富和人生價值才能達致最大化。這些不詳述了,此文只是記一記芝蛋治的讀後感想。
讀到這裡,芝蛋治忍不住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模樣。年輕時的芝蛋治,拼命工作,連放假都放不下心,每每只把努力與儲蓄掛在心上。三十歲之前,只想著要湊齊樓宇首期,之後還是拼命工作,等著六十五歲退休後,開始慢慢「搣」銀行儲蓄。
而Perkins自己的回憶也令人反思。他年輕時沒膽豪花,錯過了與朋友一起借錢遊歐的瘋狂日子,如今回頭看,發現那筆省下的小錢,根本微不足道,但歲月撕去的快樂才是無可追回。
當人還年輕、有力氣時,才最能投入冒險。可惜,等到五十歲,芝蛋治才發現,旅遊日時,計劃總是精緻周到,舒適安全全在首位——驚喜卻越來越少。 行程可以很高效,但內心卻總覺得遺失了些什麼。到七十歲呢?體力與好奇心早已滑落谷底,生活只剩電視機作伴,沒了,便世界沒日。
Perkins提出一個新鮮概念:「記憶股息」。他相信,一段經驗就是一次投資。愈早投資於回憶,幸福感便會像領現金股息一樣,年年累積,愈久愈多。 和家人旅行,學新技能,這些情感的片段多年後仍能回味,溫暖內心。
他建議大家按五年、十年劃分,寫下自己各階段的夢想——你想做什麼?想過怎樣生活?害怕錯過什麼?芝蛋治立刻想起初中時,在課本中認識意大利的文藝復興,渴望看到 Leonardo、Michelangelo、Botticelli 的真跡。這一夢多年來始終未圓,也許該早點行動,為人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最可怕不是死時沒錢,而是沒故事、沒回憶、沒經歷。 芝蛋治做螞蟻太久,如今願意嘗試為經驗、快樂和美好生活而花錢,而不僅僅換來一張安全感的銀行報表。
人生本該是一場豐厚的幸福之旅,而不是一部千篇一律的肥皂劇。希望在歸零那天,回望一生,不僅僅剩下金錢,更有豐富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