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看了以下一則新聞,有感而發 - YAHOO 新聞 22年3月16日 : 截至本月 11日數據顯示,3月暫計強積金跌4.28%,意味人均蝕17,369元,期內香港股票跌逾一成,基本上差絕不同地區的股票基金;2022年迄今人均更勁蝕35,388元,其中香港股票基金更是暴瀉15%。 芝蛋治翻查基金紀錄,港股基金,一年期內是暴跌 35%(當然每間基金公司不同,但相距應不大)。很多人認為,強積金應該買增長類,長線嘛,不宜轉,待60歲左右,轉為保本等退休。幾年前的芝蛋治,也認為這套路沒錯,還好這十年,美股牛巿多年,港股滲入中概股,也不過不失,芝蛋治丁點腦汁也沒花過,100%放在增長基金 (基金的10大持股以中概股及納指成份股為主) ,真的水漲船高。 這三數年,芝蛋治開始在投資巿場上接觸基金,理解基金有不同類型;便研究一下自身的強積金作為 case study,原來當中有不少基金種類可選擇:不同區域的股票、債券、利息、綜合、保本⋯⋯。當時增長型的強積金,價格維持上升,也毋須轉換。在此時開始,芝蛋治便培養看基金月結單的習慣。 至上年 10月中,見中概股在中、美巿場都不討好,又覺美股高處不勝寒;便將70%的強積金由增長基金轉至保本及債劵基金,保存實力,另外20%轉至國際股票基金(十大持股大多是芝蛋治喜愛的股份),剩下10%留在增長基金。由轉倉當日截至今日,芝蛋治的強積金總價格下跌5%,如擱置不理,同期下跌16%。 還是虧損喎?! 5%的上上落落是可接受的。現在,等候美股完成下調,將保本基金轉為股票基金。 芝蛋治有朋友,從不打理自己的強積金戶口,還說好像虧了 50%,聽見也心痛。記著,強積金是一項重大的投資,很多人也供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強積金,為何要冷待自己的金錢? 當然,強積金不是要經常轉換,投資勢頭可能是兩、三年才轉一次。但, 芝蛋治 建議,每月也檢視一下月結單,保持敏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