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5的文章

美元從「崩盤拋售」到「息差套利」

圖片
早幾天,享受早餐時,蛋牛治說他的同事剛剛兌換了美元,原因很簡單:港元定存利息低得可憐,乾脆換成美元做定存,賺取誘人的息差。 話說一個月前,市場還在瘋傳美債爆煲、美元崩盤的消息,港元一度觸及強方兌換保證的底線,USD.HKD跌到7.75,連牛頭角順嫂都開始大喊「快拋美元!」。喂喂喂,港元是掛勾美元的,已經到了7.75,拋美元有什麼意義?! 當時芝蛋治已嗅到機會,說要兌美元就趁現在,因為弱方兌換水平7.85,等於「撿便宜」了1.3%。果然,一個月後,真的由南走到北,180度的大轉變! 如今USD.HKD約在7.84附近,大家因為「息差」,又蜂擁回來兌美元,雖然掛勾存在,但還是要承受一點點「差價」的損失。 定存利率大比拼:港元VS美元 說回定期存款利率,港元的表現真是讓人心寒,尤其是短期3個月定存,利率只有約1厘,1年期也只得1.7%。反觀美元,3個月定存利率高達3.8厘,1年期也有3.25%,兩者之間形成了1.55%至2.8%的超大息差。這種差距,怎能不誘惑投資者把港元換成美元定存,追求更豐厚的回報? 芝蛋治的看法很實際:如果這個息差能維持一年,短期兌美元確實划算;但千萬別等到一年後港元強勢回升、美元走弱時,急著用美元換回港元,否則辛苦賺來的利息可能被稀釋,甚至變成負收益! 市場噪音與理性判斷 總結一句,市場充滿各種噪音,別盲目跟風。最重要是自己分析,計算清楚回報。早前港元強勢時,市場一片恐慌美元崩盤;如今港元偏弱,大家又趁機搶兌美元,這正是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動的真實寫照。 別老是跟著巿場情緒走,請自己算算清楚,才知決定的對錯。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醫療保險續保記

最近,蛋牛治的醫療保險又到了續期,保險公司早早寄來續保通知,結果發現保費又上漲了。 年紀不小,身體也有些小毛病,轉保難度大,於是像往年一樣,理所當然地用信用卡輕鬆付錢。 突然,芝蛋治想起往年續保時,保險公司會送 $200 購物禮券,於是幫蛋牛治「撥個輪」打給客服,抱著碰碰運氣的心態,想爭取一兩百元的優惠券幫補一下。客服竟說要把蛋牛治的「個案」轉交相關部門,稍後才會回覆,芝蛋治還以為是客服推搪拖延的說法。 結果兩天後,保險公司電郵回覆,告訴:由於醫療成本大幅上升,除了原本的 5% 折扣外,只能夠額外再給 10% 的保費折扣! 芝蛋治驚呼:「哇,原來續保可以這樣 ‘ 搲 ’discount 的!」蛋牛治也忍不住感嘆:「我這麼多年是否多付了!」 從今年開始,蛋牛治決定不再害羞,勇敢「不恥下問」,積極爭取優惠。這次續保前前後後合共省下約 $2500 ,足夠買兩張來回台北機票,說走就走! 很多時候,我們沒有的不是機會,而是那份主動出擊的勇氣。主動爭取,讓錢包更豐滿!

兩年後,又中招!

圖片
上周末,蛋牛治不幸中招,染上了COVID,結果今天在芝蛋治身上發病。偏偏過幾天就是芝蛋治的生日,原本週末與家人朋友的慶祝活動瞬間變成了「宅家抗疫日」,真是有點掃興。 幸好今年沒安排旅行,否則在病中出遊,真是苦上加苦。這次小插曲也提醒芝蛋治,更加珍惜平凡又健康的生活,畢竟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。 在昏昏欲睡的休養期間,芝蛋治半夜醒來滑手機(這習慣真不好),意外發現IB(Interactive Brokers)帳戶裡的GTC掛單成功買入一支Chubb長期企業債券(Moody’s評級A2),2037年到期,票面息6厘,YTM約5.5厘。相比同期美國國債約4.5厘,足足高出1厘。這支債券是之前加碼的「防守成員」,讓資金在市場波動中也能穩穩生息,心裡踏實不少。 回顧過去幾年投資債券的經驗,芝蛋治一直關注巴菲特投資的公司,尤其是他長期持有、不輕易賣出的股票。芝蛋治會挑選這些公司發行的投資級債券(通常BBB或以上),安全性高。當市場出現機會,YTM在5.5%至6.5%時入手,構建穩定現金流,穩穩賺取利息。這樣一來,面對市場波動時,也不會心慌失措,避免衝動做錯決定。 債券投資不必東奔西跑,跟著大佬腳步,挑選他看好的長線企業,既省力又安心。隨著利率環境變化,長天期美債吸引力越來越大,尤其在聯準會有機會降息的預期下,長債不僅利息穩定,還可能帶來資本利得,真是雙贏! 宅家休養無聊,隨手寫寫投資心得,跟大家分享。哈哈!希望自己早日康復!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一張超巿禮券,看金錢觀

圖片
為什麼芝蛋治呀突然想談金錢觀?這要從奶奶的一次「超市購物事件」說起。 某天,芝蛋治呀手上有兩張 50元的超市禮券,於是分了一張給奶奶,原意是氹氹她開心。結果,過了兩三個月,奶奶突然投訴:「我只買了幾個蘋果和兩包麵,最後結帳 54元,我賠了4元給超市!」 奶奶的語氣裡滿是懊惱,甚至有點憤怒,彷彿她不是在買東西,而是在被迫「賠錢」。芝蛋治聽完,心裡想:「這張禮券不是免費的嗎?怎麼會變成『賠錢』呢?」 芝蛋治再也不敢送奶奶現金禮券,深怕她又因為「賠錢」而生氣。 奶奶的 「虧損心態」 讓她對金錢充滿焦慮,總覺得自己在「失去」,而不是在「獲得」,花錢就是一種損失,而不是一種交換或體驗。 但事實上,她並沒有真正「賠錢」,她只是用 4元換取了商品,但她的心態讓她覺得自己吃虧了。 這種「虧損思維」不僅讓她害怕花錢,甚至對金錢充滿敵意,影響了她的生活質量和體驗。(更慘的是芝蛋治,超市禮券沒能讓她開心,還要聽她嘮叨!) 芝蛋治開始反思自己的金錢觀,並提醒自己:要活得「心富」,而不是「心窮」! 如果我們總是害怕失去,那麼金錢就會變成一種壓力;但如果我們懂得欣賞金錢帶來的價值,懂得用「獲得」的心態去看待花錢,那麼金錢就不再是單純的數字流失,而是生活的助力。 金錢本身沒有喜怒的情緒,但我們的金錢觀卻能決定我們的財富流向。心態決定財富,如果我們總是害怕失去,那麼金錢就會變成一種負擔;但如果我們懂得欣賞金錢帶來的便利與幸福,那麼財富就會成為生活的推動力,讓我們活得更自在、更快樂。 所以,芝蛋治決定——從今天開始,做個「心富」的人! 

月供投資計劃 :重新啟動

圖片
在上一篇博文中,芝蛋治記錄了如何將婆婆留下的舊金飾——年代久遠、成色不佳、缺乏紀念價值——帶到中環的忠記「變現」。現金到手後,思考了一個問題:這筆錢如果只是存放在銀行,與那些舊金飾躺在抽屜裡吃灰又有何分別?與其讓它閒置,不如轉化為資本,讓它真正創造價值!於是,決定利用這筆資金, 展開月供投資計劃 。 月供VOO與巴郡:穩健增值之選 這次,芝蛋治選擇了VOO(標普500ETF)和BRK.B(Berkshire Hathaway)作為月供的投資標的。 VOO代表美國最強的500家公司,長遠來看,經濟增長推動股市上升,這是一個穩健的選擇。巴郡則是股神巴菲特的公司,管理層優秀,投資策略穩健,長期回報可觀。 這兩者的組合,既能廣泛覆蓋市場,又具備價值投資的穩定性,正合我意。 三年前的教訓:別再試圖「掌握市場時機」 其實,這並不是芝蛋治第一次嘗試月供股票。三年前,曾經手動月供VOO,信心滿滿地開始,但供了三個月後就停了。為什麼? 因為,總是想「掌握市場時機」(Time to Market),覺得市場高了,應該等低一點再買;等到市場低時,又覺得可能還會更低,結果就是一直等,等到最後完全沒有繼續。 回頭看,如果當時堅持下去,現在的回報應該相當可觀。這次,不想再重蹈覆轍。 用IB平台程式硬性執行:讓紀律戰勝情緒 芝蛋治決定使用IB(Interactive Brokers)的程式來執行月供計劃,設定好固定金額(US$150)、固定時間(月度),定時自動買入,完全不受情緒影響。 這樣一來,不需要擔心市場高低,也不會因短期波動而猶豫不決。只要堅持下去,時間會證明一切。 希望若干年後,這個決定能帶來好消息,讓那些舊金飾真正變成財富,而不只是抽屜裡的一堆舊金屬。投資最重要的,就是紀律與耐心,這次,一定要堅持到底! 🚀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賣金記 - 中環忠記

圖片
什麼避險情緒高企,又說各國央行增持黃金,一兩金已過了3萬大圓。 芝蛋治心想,不如趁這個時機,將兩、三件阿婆留下來的金飾賣掉。這些老舊的金飾閃閃發亮,聽說愈光亮的金飾,成色愈差(先旨聲明:只是道聽塗說),這幾件金飾對芝蛋治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回憶或紀念價值,從來未見阿婆及母親大人配戴,只是純粹被遺忘在抽屜深處的舊金,與其讓它們繼續靜靜地躺平,不如讓它們變成鈔票,方便「管理」。始終,芝蛋治沒有什麽承傳的煩惱,遲早也要處置這些東西。 上星期,芝蛋治便動身前往久仰大名的「忠記」,一間位於中環的老字號收金店,門面絕不起眼,還隱藏在中環的小陋巷中。看來大家都有同樣的念頭,排隊等候的人龍也有二、三十人。等了足足四十五分鐘,終於輪到了! 金舖負責收金的伯伯看了一看,沒有試火耗的程序,便說:起碼50年,阿嫲留落㗎?唔喺咁足喎,呢件17000兩,另一件27000兩,有無問題?價低可能在預料之內,再者忠記出名收金價「好靚」,芝蛋治沒有想太多,爽快確定沒問題。金飾上秤計算,兩件金飾共重大約一兩,最後芝蛋治收取了2萬2千元。 手上收到CASH,心裡竟然感到輕鬆,不用寄掛將來如何處理這些舊金器,卸下了一層過去的重量。 有時候,放下是一種釋放。人生的行囊,不需要背負太多,留下重要的,讓舊的流動起來,或許這才是最好的選擇! 💰✨ 後記: 1. 忠記規定10萬元以上只開支票 2. 12萬以上要身份証登記 3. 很多人不停找牌價,不用找,店外內也沒有顯示金價牌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