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退休理財小工具 - 計算機

蛋牛治經常問幾時可以退休。芝蛋治會計一計,蛋牛治又質疑:「你計得啱唔啱㗎?」 近日,芝蛋治發現了投委會網站中,有個理財小工具,內𥚃有各樣理財計算計,其中有關退休的計算機,芝蛋治覺得蠻準(因為跟我算的差不多),大家可以click下面條 link 玩一玩,給自己一個預算。 https://www.ifec.org.hk 計數小工具 現職者,渴望退休人仕啱用。 下面兩個計算機,俾退休人仕用,如果計唔掂,就要出番嚟做嘢!

芝蛋治投資半年小記

圖片
2025年半年剛剛閃過,芝蛋治來個半年小記。 紛紛擾擾的上半年,港、美的股巿都有進漲;美國的道指上漲 4.3% 、 S&P 及納指齊漲 5.5% ;香港的恒指更大癲,升了 21% 。 至於芝蛋的IB倉,股票只佔10%,大部分(80%)都是國庫債券同公司債,餘下10%是CEF。跟股票指數比較,真有點不倫不類,不過都跑贏美國三大指數,芝蛋治的IB半年結有5.67% cumulative return,自己送個Like自己先! 盈利佔比,債券收息佔一半,收「現兜兜」債息;另一半就是股票升值,大功臣是台積電(TSM),但未賣出也只是「紙上富貴」,帳面升值。 下半年會有三隻債券到期贖回,芝蛋治打算再注入投資級債券,不用跟巿場搏命,老本愈儲愈多,穩穩陣陣收息已足夠:這道理,是亞視劇《情陷夜中環》教的。 當然,芝蛋治的「夠」跟大富豪的「夠」是不同層次。 股票方面,下半年繼續月供VOO同BRK.B,低位撈下UNH(如有), 巿場有什麽好玩的,也 會考慮小注參一腳 - 特朗普2.0,花臣多多。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買咗股票:UNH

不知不覺, 6 月已過了一大半,芝蛋治在 IB 設置的多個到價盤陸續成交,涵蓋債券、 ETD 、國債、指數基金( VOO )以及股票。 芝蛋治一向較少買股票,這次則購入了幾股 UNH ( UnitedHealth Group )。這家美國醫療保險巨頭相信大家不會陌生,尤其是今年年初其 CEO 遭遇刺殺事件,成為國際大新聞。 2025 年第一季度, UNH 財報表現不理想,公司下調了全年營收預測,加上 CEO 意外離世等不利消息,導致股價一挫再挫,由$600大幅下跌至約$250。 但 UNH 仍是美國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,佔據約 25% 的全國市場份額。由於美國人對醫療保險需求穩定, UNH 依然保持收入增長。 芝蛋治計劃持有 UNH 股票 1 至 2 年,目標股價約在 400 至 500 美元之間;若股價跌破 300 美元,也考慮進一步加倉。(芝蛋治買股票的金額好細奀,講到自己喺大戶咁,哈!) 對保險行業有所偏好,目前手持的公司債券包括 CHUBB 和 ATHENE ,而 UNH 則是倉內首隻保險類股票。 除非是短線炒作,芝蛋治會將中長期持有的股票投資想法記錄下來,方便日後回顧和檢討。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既簡單又直接的投資法?!可靠嗎?

圖片
最近美國 30 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飆升至 5% ,讓芝蛋治一位約 50 歲的朋友 W 君興奮不已。 他分享了一個簡單又吸引人的理財思路:假設他有 1000 萬港元的流動資產(他強調是假設,擁有這個假設,實在令人羡慕), all in 投入 30 年期美國國債,年利息高達 50 萬港元,足夠他每年30萬的開支。 30 年後,屆時他已八十歲,本金回籠,不用什麼被動收入,可以慢慢「摵」本金。這樣一招,不用煩惱投資計劃或研究複雜產品,年年收息,十年後就能安心退休,盡情享受生活。 W 君的想法確實非常誘人。 30 年期國債被視為「絕低風險」的投資工具, 5% 的固定收益讓人心安。長期持有直到到期,不僅能保證本金安全,還能避免市場波動帶來的短期損失。對於不想花太多時間研究投資,或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朋友,「聽起來」這無疑是一條簡單直接的理財路徑。 不過,芝蛋治總覺這策略也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。 流動性風險 :由於長年期國債,價格波動頗大,如果中途突然需要用錢,提前賣出國債可能面臨價格波動,甚至本金損失。 缺乏多元化 :將所有資金集中在單一資產上,雖然美國國債風險極低。芝蛋治也認為美元仍是不能被撼動的,不過流流長30年,大國博弈,世事難料。理財講究分散風險,「一招鮮」未必合適,芝蛋治認為長年期國債可佔部份,不可能是全部。 通脹風險 :長期固定收益可能被通脹侵蝕購買力。話說回來,基金經理也未必達到每年5%的投資增長。而且,年紀愈大,花錢也愈少,可以「抵消」通脹。 芝蛋治雖對W 君的方法有點商榷,但他的投資思路直接簡單,值得參考;有時真的不須要太複雜。每個人財務狀況和風險偏好不同,最重要是打造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,既安心又靈活。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  

隨寫 - 理財日常

芝蛋治的港元定存陸續到期,續存利息低得令人想哭,找遍各大銀行新開戶優惠,結果看到那個2.08%的港元6個月定存利率,其實是部份資金可取2.08%,其餘被鎖資金的利息少得可憐,實際年利率可能有1%卦?!真是氣炸了!倒不如索性在牛牛開戶,明碼實價,還可爽爽快快的拿兩千蚊開戶獎勵! 過去兩三年習慣了高息的甜頭,現在利息收入少了,好像少了一份慣性收入,有點不憤的。 不想換成美元,總也要有一些港紙傍身。也不想坐以待斃,繼續摸索中,看看下一步怎麼走才划算!

無打工,點解日日都好似返工咁?

圖片
早兩天醫師跟芝蛋治把脈後說:你做人做事太勞累,太多掛慮,太多思緒,要養心,藥方之一:每日發吽哣半小時。 芝蛋治退下職場後,應該享受悠閒自在的生活,卻發現自己每天依然像打仗般忙碌,甚至感到身心俱疲,像是從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無形的「退休工作」。即使沒有工作壓力,節奏仍然緊張。 早上要做運動、完成家務;中午外出用膳及買點生活用品;下午回家處理一些家事、財務事情;晚一些,又要準備晚飯。芝蛋治就是每天「規規矩矩」的生活,看似積極,但缺乏彈性和享受的心態,反而變成另一種壓力源。 這篇博文作用是提醒自己,要以放鬆的、平常心的心態生活: 放下「效率至上」的心態  -   不需要像工作一樣追求效率和成果。允許自己有空白時間,不必每分每秒都安排得滿滿當當。 靈活的日程 -   今天想跑步就跑,明天想休息就休息,讓身體和心情決定活動。 學會發呆  -   醫師建議的發呆半小時,讓大腦休息,減少焦慮。 享受當下  -   不要將每件事當是差事, 細味當中的樂趣,看書時享受文字的魅力,做菜時體會烹飪的樂趣,讓生活充滿溫度。 生活日常不應該是另一種緊張的工作,放慢腳步,給自己空間和時間。生活的質量不在於忙碌多少,而在於心靈的自在。

美元從「崩盤拋售」到「息差套利」

圖片
早幾天,享受早餐時,蛋牛治說他的同事剛剛兌換了美元,原因很簡單:港元定存利息低得可憐,乾脆換成美元做定存,賺取誘人的息差。 話說一個月前,市場還在瘋傳美債爆煲、美元崩盤的消息,港元一度觸及強方兌換保證的底線,USD.HKD跌到7.75,連牛頭角順嫂都開始大喊「快拋美元!」。喂喂喂,港元是掛勾美元的,已經到了7.75,拋美元有什麼意義?! 當時芝蛋治已嗅到機會,說要兌美元就趁現在,因為弱方兌換水平7.85,等於「撿便宜」了1.3%。果然,一個月後,真的由南走到北,180度的大轉變! 如今USD.HKD約在7.84附近,大家因為「息差」,又蜂擁回來兌美元,雖然掛勾存在,但還是要承受一點點「差價」的損失。 定存利率大比拼:港元VS美元 說回定期存款利率,港元的表現真是讓人心寒,尤其是短期3個月定存,利率只有約1厘,1年期也只得1.7%。反觀美元,3個月定存利率高達3.8厘,1年期也有3.25%,兩者之間形成了1.55%至2.8%的超大息差。這種差距,怎能不誘惑投資者把港元換成美元定存,追求更豐厚的回報? 芝蛋治的看法很實際:如果這個息差能維持一年,短期兌美元確實划算;但千萬別等到一年後港元強勢回升、美元走弱時,急著用美元換回港元,否則辛苦賺來的利息可能被稀釋,甚至變成負收益! 市場噪音與理性判斷 總結一句,市場充滿各種噪音,別盲目跟風。最重要是自己分析,計算清楚回報。早前港元強勢時,市場一片恐慌美元崩盤;如今港元偏弱,大家又趁機搶兌美元,這正是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動的真實寫照。 別老是跟著巿場情緒走,請自己算算清楚,才知決定的對錯。 #文章只屬個人分享,不構成買賣建議